2013年4月5日 星期五

王家之「培墓」習慣

台灣通史記載:
三月初三日,古曰上巳。漳人謂之三日節,祀祖祭墓。而泉人以清明祭墓謂之嘗墓;嘗,春祭也。祭以餑餅,治牲醴,掛紙錢,歸乃食之。餑餅以麵為衣,內裹蔬菜,炸油者謂之春餅。嘗墓之禮,富貴家歲一行之,常人則兩、三年一行。婦孺歸時,各插榕枝於髻,以祓不祥。」

台灣早期的移民,以漳、泉兩地為主,
早期,為避免搶購祭祀用品發生爭執,
兩地移民掃墓日期,特意錯開。
漳州人多在農曆三月三日(上巳節,俗稱三日節或三月節)上墳,
泉州人則在清明節掃墓。

而我們祖先,來自漳洲,每年亦選在上巳節培墓,
後因上巳節並非假日,
以往農業社會,較無問題,
現今工商社會,
子孫有上班者須請假,頗為不便。
經向祖先擲筊,徵詢祖先同意後,改為清明節培墓,
且清明已被政府訂為民族掃墓節,為放假日。
如此一來,子孫若有上班或在學者,多較能參加。

一般人掃墓,多以挂紙(壓紙)為主,
而我們家族則每年「培墓」。
「培墓」是比較隆重的祭墓儀式,
須準備三牲、五牲或及菜碗,並備妥各種紙錢、燭、炮等,
向土地公及祖先祭拜。

公的培墓部分,
早期,是由輪作公田者負責,
現已無公田輪作,
而家族因有成立祭祀公業,以管理公的祭祀事宜,
故公的培墓,是由各房輪流主祭,
輪到主祭者,由公業基金撥付一筆費用,
給主祭者著手辦理準備牲禮、祭拜用品購買等,
於培墓當天,提供宗族人員參祭,
而參祭者於上完香後,可領取硬幣20元,以示祖先福澤庇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