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2日 星期三

王家祖先應是來自南靖的客家人

「我本客屬人,鄉語逕自忘,戚然傷抱懷,數典愧祖宗。」─賴和

據統計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間,從漳州府來臺的客家人,以南靖、平和、詔安為主,漳浦、雲霄次之。漳州府所屬各縣向台灣移民,山區居民比沿海居民更多,且高度集中於山區的南靖縣、平和縣、詔安、漳浦等縣區

我王家祖先於清康熙53,從漳州府南靖縣遷居來臺,至今已近300年,子孫早已同化成為閩南人,即是屬於所謂的福佬客(客底閩南人),追根就底,其實就是說著閩南話的客家人,只是子孫不自知而已,不過王家至今仍保有一些客家人之習俗可供考證。

祖在家,神在廟
閩南人在家裡奉祀神明和祖先,神明一定是正位,祖先在旁,神明比祖先高一截;客家人是「祖在家、神在廟」,在家裡祖先最大,祖先在正位,神明供奉在旁。另外,拜神明和祖先的順序也不同,閩南人主張從大到小,天公最大,上香時一定先拜天公爐,再依序拜神明、祖先;客家人是祖先最大,在家就是先拜祖先,再依序拜天公、神明到土地公。

天公爐置屋外
閩南人將天公爐吊掛於三合院公廳燈樑上的居中位置,客家夥房的天公爐則必須見天,也就是說,客家認為廣闊無邊的浩瀚蒼穹即代表玉皇大帝,既然是拜天公,就應該到室外參拜,天公爐要擺在室外,因此客家夥房的公廳大多數依照傳統,將天公爐安置在靠近大門內側的左邊(龍邊)牆面中間(或牆柱)的凹槽內。

宗親散居,宗祠不分火
閩南人「一人一家代,公嬤隨人裁」,客家人特別重視慎終追遠,在傳統禮俗快速流失的現代社會,多數家族宗祠仍不分火,祭祖儀式等同神祇。
閩南人公媽龕是不分輩份的「列代祖宗」形式,客家家族的歷代祖先牌位,不僅按世代順序刻上祖先名諱,同時,習慣上採集中且共同祭拜制,也就是將各房祖先牌位集中供奉在家族的公廳、家廟或祠堂裡,家族所屬後代的個人家中則不設立祖先牌位,但每年的定期祭祖,則全族到齊舉行儀式,有時還可以將「公媽廳」另取「堂」或「壇」的號。

以「孺人」稱謂女性祖先
客家女性往生一律稱「孺人」,客家婦女往生之後牌位上的稱呼是「妣×孺人」,「孺人」是七品官妻誥稱。
客家人的「公媽廳」神龕上,甚至墳墓上的墓碑,習慣以「孺人」稱謂女性祖先,閩南人則稱「媽」。

成立祭祀公業,掌管祭祖事宜
家族會預留未分的土地(公田),累世傳承,子孫不得出售,並將其收益做為祭祀活動資金的來源,掃墓由各房子孫輪流負責。

掃墓必準備牲禮祭拜
在掃墓時將黃色紙壓在墳頭上(挂紙”),表示子孫已回來祭拜過祖先。且必須要準備豬肉、雞、蛋、魷魚和豆腐乾等五種祭品,及艾粄(草仔粿)、發糕,拜祭先人。拜過祖先,燒過香紙後,要在墳墓四週吃蛋,蛋殼撒在墓地上,代表新陳代謝、生生不息之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