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30日 星期五
上巳節之由來
上巳節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俗稱三月三,因在農曆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故稱「上巳」。
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但農曆三月上巳每年都不一致,魏晉以後,為了方便和統一,將「上巳節」定在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三 。
《周禮》鄭玄註:「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可見「祓除畔浴」活動,在春秋時期已相當流行。
《論語》:「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正是上巳活動的最佳寫照。
《漢書.禮儀志》:「三月上巳,官民皆潔于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痰為大潔」,由此可知,上巳的活動展現上古敬天遺風,人民藉由潔淨自身,達到袪除天地間污濁之氣和病害。
宋代以後,理學盛行,禮教漸趨森嚴,上巳節風俗在漢人文化中漸漸衰微。在閩南、台灣則有部分人士會選在三月初三 的上巳節掃墓,兼具踏青、除去不祥的意思。不少漳州人亦流行在上巳節掃墓。
2012年3月28日 星期三
2012年3月23日 星期五
新五代史.閩世家第八
宋·歐陽修
審知雖起盜賊,而為人儉約,好禮下士。王淡,唐相溥之子;楊沂,唐相涉從弟;徐寅,唐時知名進士,皆依審知仕宦。又建學四門,以教閩士之秀者。招來海中蠻夷商賈。海上黃崎,波濤為陰,一夕風雨雷電震擊,開以為港,閩人以為審知德政所致,號為甘棠港。審知同光三年卒,年六十四,諡曰忠懿。
王審知,字信通,光州固始人也。父恁,世為農。兄潮,為縣史。唐末群盜起,壽州人王緒攻陷固始,緒聞潮兄弟材勇,召置軍中,以潮為軍校。是時,蔡州秦宗權方募士以益兵,乃以緒為光州刺史,召其兵會擊黃巢。緒遲留不行,宗權發兵攻緒。緒率眾南奔,所至剽掠,自南康入臨汀,陷漳浦,有眾數萬。緒性猜忌,部將有材能者,多因事殺之,潮頗自懼。軍次南安,潮說其前鋒將曰:「吾屬棄墳墓、妻子而為盜者,為緒所脅爾,豈其本心哉!今緒雄猜,將吏之材能者必死,吾屬不自保朝夕,況欲圖成事哉!」前鋒將大悟,與潮相持而泣。乃選壯士數十人,伏篁竹間,伺緒至,躍出擒之,囚之軍中。緒後自殺。
緒已見廢,前鋒將曰:「生我者潮也。」乃推潮為主。是時,泉州刺史廖彥若為政貪暴,泉人苦之,聞潮略地至其境,而軍行整肅,其耆老相率遮道留之,潮即引兵圍彥若,逾年克之。光啟二年,福建觀察使陳岩表潮泉州刺史。景福元年岩卒,其婿範暉自稱留後。潮遣審知攻暉,久不克,士卒傷死甚眾,審知請班師,潮不許。又請潮自臨軍,且益兵,潮報曰:「兵與將俱盡,吾當自往。」審知乃親督士卒攻破之,暉見殺。唐即以潮為福建觀察使,潮以審知為副使。
審知為人狀兒雄偉,隆准方口,常乘白馬,軍中號「白馬三郎」。乾寧四年,潮卒,審知代立。唐以福州為威武軍,拜審知節度使,累遷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琅琊王。唐亡,梁太祖加拜審知中書令,封閩王,升福州為大都督府。是時,楊行密據有江淮,審知歲遣使泛海,自登、萊朝貢于梁,使者入海,覆溺常十三四。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四 僭偽列傳
北宋薛居正等撰
王審知,字信通,光州固始人。父恁,世為農民。唐廣明中,黃巢犯闕,江、淮盜賊蜂起。有賊帥王緒者,自稱將軍,陷固始縣,審知兄潮時為縣佐,緒署為軍正。蔡賊秦宗權以緒為光州刺史,尋遣兵攻之,緒率眾渡江,所在剽掠,自南康轉至閩中,入臨汀,自稱刺史。緒多疑忌,部將有出己之右者皆誅之。
王審知,字信通,光州固始人。父恁,世為農民。唐廣明中,黃巢犯闕,江、淮盜賊蜂起。有賊帥王緒者,自稱將軍,陷固始縣,審知兄潮時為縣佐,緒署為軍正。蔡賊秦宗權以緒為光州刺史,尋遣兵攻之,緒率眾渡江,所在剽掠,自南康轉至閩中,入臨汀,自稱刺史。緒多疑忌,部將有出己之右者皆誅之。
潮與豪首數輩共殺緒,其眾求帥,乃刑牲歃血為盟,植劍於前,祝曰:「拜此劍動者為將軍。」至潮拜,劍躍於地,眾以為神異,即奉潮為帥。
時泉州刺史廖彥若為政貪暴,軍民若之,聞潮為理整肅,耆老乃奉牛酒,遮道請留。潮因引兵圍彥若,歲
余克之,又平狼山賊帥薛蘊,兵鋒日盛。唐光啟二年,福建觀察使陳岩表潮為泉州刺史。
大順中,岩卒,子婿範暉自稱留後,潮遣審知將兵攻之,逾年,城中食盡,乃斬暉而降,由是盡有閩、嶺五州之地。潮即表其事,昭宗因建威武軍於福州,以潮為節度、福建管內觀察使,審知為副。審知為觀察副使,有過,潮猶加捶撻,審知無怨色。
潮寢疾,捨其子延興、延虹、延豐、延休,命審知知軍府事。十二月丁未,潮薨,審知以讓其兄審邽,審邽以審知有功,辭不受。審知自稱福建留後,表於朝廷。唐末,為威武軍節度、福建觀察使,累遷檢校太保,封琅邪郡王。
梁朝開國,累加中書令,封閩王。《王審知德政碑》雲:潮付公以戎旅,仍具表奏,尋加刑部尚書、威武軍留後,俄授金紫光祿大夫、右僕射、本軍節度使,又改光祿大夫、檢校司空,轉特進、檢校司徒,又轉檢校太保、琅邪郡王,食邑四千戶,食實封一百戶。
是時,楊氏據江、淮,故閩中與中國隔越,審知每歲朝貢,泛海至登萊抵岸,往復頗有風水之患,漂沒者十四五。後唐莊宗即位,遣使奉貢,制加功臣,進爵邑。審知起自隴畝,以至富貴。每以節儉自處,選任良吏,省刑惜費,輕徭薄斂,與民休息。三十年間,一境晏然。
2012年3月19日 星期一
2012年3月18日 星期日
拜劍台典故
唐代末年,社會動盪,群雄並起。黃巢起義時,安徽壽州人王緒也聚眾起事,被人所敗後率眾涉 險一路向東南進發,軍令不得攜老帶幼,違者皆斬;又誤信卜者之辭,謂軍中有王氣,害怕有人 奪其軍權,便將軍中身材魁梧而有才略者盡皆斬殺,以立其威,結果適得其反,造成人人自危 ,軍心不穩。軍隊行至福建南安這片竹林間,軍正王潮偕其弟審邽、審知率眾弟兄埋伏在竹林裏, 躍起擒殺了王緒,奪得兵權。王潮將劍插地,對劍拜曰:"拜而三升 者,我以為主"。輪到王審知拜 劍時,竟三拜而劍三升 。眾弟兄欲立審知為主。審知循兄弟之序,推潮為主。
唐光啟二年(西元886年) 王潮攻入泉州,景福二年(西元893年)攻入福州。唐昭宗封潮為福建觀察使、威武軍節度使。王潮死 後,審知襲繼。唐亡,審知被後樑朱溫封為閩王,建立五代十國之一的閩國。後來其子王延鈞稱帝, 尊審知為閩國太祖。王潮、王審知治理的閩國,輕徭薄賦,勸農耕息,出現民生安康局面。
「拜劍臺古蹟」石碑,現存於福州閩王祠
唐光啟二年(西元886年) 王潮攻入泉州,景福二年(西元893年)攻入福州。唐昭宗封潮為福建觀察使、威武軍節度使。王潮死 後,審知襲繼。唐亡,審知被後樑朱溫封為閩王,建立五代十國之一的閩國。後來其子王延鈞稱帝, 尊審知為閩國太祖。王潮、王審知治理的閩國,輕徭薄賦,勸農耕息,出現民生安康局面。
據《舊五代史•僭偽列傳》記載,唐朝末年,朝廷腐敗,王審知跟隨其兄參加了王緒領導的農民起義。王緒因治軍無方,在如今廣利廟所在地被部下擒殺。起義軍將士將一把寶劍插在竹林野地上,諸將拜劍選帥。輪到王審知時,劍竟“三拜而三升 ”,顯出王者異象,眾人擁王審知為帥,而後王審知成了閩王。
2012年3月17日 星期六
2012年3月15日 星期四
2012年3月12日 星期一
天下四大碑之一,唐代「恩賜琅琊郡王德政碑」
位於福州閩王祠前庭的「恩賜琅琊郡王德政碑」,為906年(唐天祐三年)唐哀帝李柷所敕刻,碑高4.9米 ,寬1.87米 ,厚0.29米 ,材料為黑色頁岩,底為花崗岩覆蓮基座。
碑文意在記錄王審知家世及其治閩功績,是閩王祠內最古老的一座石碑,郭柏蒼稱之為「天下四大碑之一」。
撰文者為天佑年間唐朝禮部侍郎于竟,書寫者為弘文館的王倜,碑文行文嚴謹、書法持重,是研究唐末五代福建歷史的重要資料。
2012年3月11日 星期日
八閩人祖.開閩聖王
據《十國春秋》記載:王審知是戰國秦朝名將王翦的後代,瑯琊王氏士族。《十國春秋·閩國·忠懿王廟碑》載:「審之,字詳鄉,姓王氏,本瑯琊人。秦將翦三十四代孫」。
唐僖宗中和五年(885年),與其兄王潮、王審邽隨壽州(今安徽壽縣)變民首領王緒轉戰福建,因王緒多疑猜忌,王潮遂發動兵變,囚王緒。其後王潮擴張其勢力,於昭宗景福二年(893年)攻克福州,逐漸佔領今福建省全境,王審知時任福建道副觀察使。
乾寧四年十二月初六(898年1月2日)王潮過世,王審知襲福建道觀察使、威武軍節度使,後又受封為琅琊王。後梁太祖開平三年(909年),再受封為閩王。後唐莊宗同光三年(925年)去世,諡忠懿王,廟號太祖,後世尊稱「開閩聖王」。
後粱太祖于開平元年(西元907年)加拜審知中書令,封閩王,升福州為大都督府。當時各地群雄紛紛割據稱王,部下勸他立閩國稱帝,但他力排眾議:"我寧為開門節度使,不做閉門天子"。
據臺灣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中記載”龍鳳宮:在竹南一堡草店尾街,祀王審知,稱開閩聖王。按審知,河南固始人,唐末為福建觀察使,帥軍入閩平亂,封瑯琊王,固始人從之者眾。唐亡,天下俶擾,遂自立,稱閩王。臺多漳、泉人,故祀之”。
閩王王審知清廉賢能,知人善任,減輕課稅,大興文教,在位二十九年。在世時喜騎白馬,又排行老三,因此大家都稱呼他"白馬三郎"。死後,閩北、閩東居民立廟奉祀這位開閩聖王,尊崇他為"白馬尊王"。
王審知五代時期被後梁太祖朱全忠封為閩王,採取保境安民政策,努力發展經濟和文化教育,被譽為「開閩王」,他與其兄王潮、王審邽合稱「開閩三王」,宋太祖趙匡胤即位後,於開寶七年御謚王審知為「八閩人祖」,福建王氏族人燈號以「開閩第一」為榮。
審知公生日:2月12日
審知公忌日:12月16日
2012年3月10日 星期六
2012年3月9日 星期五
王、游、尤、沈,本是同宗之緣由
閩(909年-945年),五代時十國之一,王審知所建。
王審知注意節儉,禮賢下士,又廣泛收攬由北方入閩的衣冠士人,並廣招蠻夷商賈,故三十年間一境安然。王審知死後,發生爭權內訌,國力削弱。945年,南唐進攻閩國,王延政戰敗,閩國滅亡,前後共歷55年。
王、游、尤、沈、葉,本是同宗
說法:
閩國滅亡,王孫迫於時勢,紛紛改姓以避禍。有改姓游,國破家亡,如魚游來游去;有改姓尤,以避災禍怨尤;更有改姓沈,與「審」諧音,以示王審知後裔;亦有改姓葉,如樹葉飄零,不知所止。
另解:
王,為本姓
沈,與「審」諧音,避王審知之名諱,以示王審知後裔
尤,沈字去水旁而為尤
游,沈字保留水旁,將尢改斿,且與「尤」同音
葉,與「尤、游」音近
一般常稱王、游、尤、沈,為同宗,亦成立許多王游尤沈宗親會;較少稱葉與王同宗。
拓土無諸地,開閩第一家
據《旒峰村史》記載:
王審知〈西元862–925年〉字信通,號祥卿,唐代河南光州固始縣人。父恁,世為農,兄王潮為縣佐。兄弟三人,長王潮,次王審邦(一作審邽),弟王審知。
唐末,壽州屠戶王緒,聚眾佔據本州,並攻伐光州,陷固始。聞王潮兄弟智勇雙全,召入軍中,用王潮為軍校。後受蔡州節度使秦宗權的武力傾壓,王緒率眾南走潯陽、贛州,經粵北入閩。王緒心胸狹窄,凡見才能在已之上者,必尋故除之。他規定軍中:「婦孺從者斬」。王潮兄弟奉母董氏南行,王緒要殺,乃說:「吾聞軍行有法,不聞有不法之軍。」三人對曰:「吾聞人皆有母,不聞有無母之人。」還說:「吾等事母如事將軍,殺其母焉用其子?」王潮兄弟的仁義孝道,深受軍中愛戴。後來王潮兄弟與前鋒部將劉行權發動兵變,囚禁王緒,不久王緒自殺,眾將推王潮為首領。
2012年3月8日 星期四
王家子孫應為開閩聖王之後裔
前言
公元885年(唐光啟元年)八月,一支由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審邽、王審知三兄弟率領的農民軍應泉州地方父老的請求來到泉州,經過一年奮戰,攻佔了泉州城,王潮擔任刺史,並以泉州為根據地。數年之後,王氏兄弟掌握了福建的軍政大權。
公元909年,王審知建立閩國,後世稱「開閩聖王」。王氏兄弟統治福建期間,勵精圖治,發展生產,積極發展海外貿易,使福建很快成為富足的一方樂土。
報載,太原堂金門王氏宗親會,每年都會舉行恭祝始祖開閩王聖誕的祭祖典禮,查王家祖譜記載:「唐光啟元年,兄弟三人,同入福省,開造閩邦,俱封王爵,功載國史」,這與史書記載相吻合,且王家祠堂門匾亦書「太原堂」,與金門王氏宗親會應屬同源。
王、游、尤、沈、葉,本是同宗一脈
閩(909年-945年),五代時十國之一,王審知所建。
閩國為五代十國時期十國之一。其始祖王潮為福建固始縣人,本是佔據固始縣、自稱將軍的王緒部下。王緒待人殘刻,時因福建道險,軍糧有限,故王緒不准軍中帶老弱家屬同行。王潮兄弟三人共奉一母,亦為王緒所不容,欲殺之,由是激起軍忿。於是王潮與諸將士謀劃,擒殺王緒。
2012年3月7日 星期三
客家婦女 = 孺人
[禮記‧曲禮下]:「天子之妃曰后,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婦人,庶人曰妻」,宋代政和年間改縣君封號為室人、安人、孺人。明、清六品官的母親或妻子封安人,七品封孺人。
在客家地區客家婦女一直都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她們死後一般有謚號:孺人,可按誥命夫人的服飾殯葬,墓碑上均尊稱為「孺人」。
為何客家族譜、公媽牌位對於妣(配偶)的稱呼是「孺人」?有何典故?
據傳南宋末年,宋帝昺為元兵所追,正溯江而行,而元兵至,舟子及隨從大駭,均棄宋帝昺而逃。正危急間,適有客家樵婦一隊經過其處,均肩荷竹桿,手提鐮刀,突然而出。元兵疑為救兵,驟然退去。宋帝昺如是得救,大喜,即指舟上各物,為封贈客人婦女之用,並准客家婦女死後,一律稱為「孺人」,授予宮廷官員妻子的封號。自此以後,客家婦女一直自稱「孺人」。
查王家祠堂之祖先牌位,有許多孺人稱謂,王氏祖先想必是客家人吧。
祭祀公業及神明會
祭祀公業
祭祀公業係前清或日據時期先民離鄉背井之際,為懷念其原鄉祖先,而由子孫集資購置田產,以其收益作為祖先祭祀時之備辦及聚餐費用,其意義是使祖先有「血食」,後代子孫聚集「吃祖」,充分顯示當時台灣先民社會慎終追遠、尊祖敬宗優良傳統美德。因此祭祀公業組織,可以說是代表台灣漢人社會獨特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習尚,從南宋「祭田」、「義田」的理念開始,先民希望從因敬拜祖先而獲得祖先餘蔭到以宗法制度所發展出來對家族子孫成員照顧的做法,形成早期台灣社會一股家族團結的力量。
閩王祠內德政碑:珍貴遺存見證海上絲綢之路
福州正在聯合國內7個城市聯合申報“海上絲綢之路”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福州有許多珍貴的文化遺存,見證了福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港口城市的歷史文化地位。
福州“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遺跡有:閩王祠內恩賜琅琊郡王德政碑、閩安邢港航道(含迥龍橋、碼頭、稅課司舊址)、閩王墓、燒制外銷瓷的福州懷安窯遺址和碼頭,還有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長樂太平港下西洋船隊駐泊基地遺跡等。
◆德政碑:記載王審知發展海外貿易
位於鼓樓區慶城路22號的閩王祠,原為王審知府第舊址,後晉時改為廟,祀王審知。昨天,記者在這裡見到了這塊被稱為“天下四大唐碑”之一的恩賜琅琊郡王德政碑。
這塊石碑高4.2米 、寬1.7米 ,碑頂為亭子所遮,碑底下承龜趺,碑面有多道裂痕,篆額“恩賜琅琊郡王德政碑”,為唐天祐三年(西元906年)哀帝李柷敕建。碑文為侍郎于兢所撰,王倜書,記載了王審知家世及其治閩政績等。其中多處記載王審知開闢“甘棠港”,大力宣導海外貿易,福州與東南亞、阿拉伯等國家進行海外貿易的相關內容,是研究唐末五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資料。
◆邢港古航道:見證港口繁榮
閩安古鎮自古就是東南沿海政治和軍事重鎮,據文獻記載,唐太宗統治的貞觀年間(627年~649年),馬尾閩安古鎮已是閩州重要港口。唐文宗在位時(826年~840年),南海各國商船均由閩安鎮放洋出海。王審知為發展海上貿易、鞏固江海防,還在閩安建造通海大石橋--迥龍橋,成為海外貿易的必經之地。
邢港古航道源于嬰白山天馬峰下,向東南經閩安鎮注入閩江。據《閩安鎮志》記載,唐景福二年(893年),王潮攻佔福州後,在閩安鎮設稅課司衙門,負責來往福州港對外貿易船隻的稅收。
迥龍橋位於亭江鎮閩安村,唐代始建,南宋鄭性之重修,改名飛蓋橋,清康熙十六年改名沈公橋。邢港古渡位於閩安村,長30.68米 ,碼頭東側連接迥龍橋,分佈於該橋南北兩側。
閩安東岐古渡位於馬尾區亭江鎮東岐村,南北長約25.64米 ,東西寬約25.23米 ,整個碼頭設在江邊岩壁上,按岩石走勢在石壁上鑿4段臺階。王潮攻佔福州後,在閩安鎮設稅課司,負責來往福州港對外貿易船隻的稅收。以後歷代都在此設置巡檢司,負責巡沿海各縣政事、緝私、巡捕海匪及設關課稅等。
◆閩王墓出土文物:與波斯貿易的佐證
閩王墓為王審知夫婦墓,位於新店鎮鬥頂村鬥頂山南麓。王審知(862年~925年),河南光州固始人,五代後樑開平四年(910年)封為閩王。王審知治閩39年,大力宣導發展海外交通貿易,為西元9世紀至10世紀福州“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和興盛奠定了基礎,推動了中外多元化的交流。
1981年4月全面維修閩王墓時,清理出了破損的侈口白瓷碗、青瓷唾盂、青瓷蓮瓣杯、白瓷盒(缺蓋)、玻璃碎片,以及王審知夫婦墓誌銘。“這些玻璃碗、玻璃碎片,是與波斯進行海外貿易有關的佐證。”有關人士介紹說。
◆懷安窯址:見證福州陶瓷外銷歷史
懷安窯址位於倉山區建新鎮淮安村。1982年考古發掘,發現兩個文化堆積層,年代分別為南朝和唐朝,出土缽、盤、杯、碗、盞等大量窯具。
“9世紀至10世紀,福州懷安窯燒制的瓷器已經外銷到日本九州地區。另外,據考證,在泰國、汶萊、越南等地也出土了懷安窯陶瓷器。”文物專家介紹說,“可見,9世紀至10世紀福州港以懷安窯外銷瓷器搭建了一條古代連接東北亞、東南亞的‘海上絲綢(瓷器)之路’。 它見證了福州陶瓷外銷的歷史。”
此外,位於建新鎮懷安村北側的淮安窯古渡也是懷安窯產品外銷的見證。懷安村北側的接官道古渡,宋代已見記載,是元代以前海外貨物與閩江上下游貨物經福州轉運的重要碼頭。
◆五代閩國墓葬考古:反映福州與中東商貿往來
1965年2月,我省在福州北郊新店戰阪大隊蓮花峰發掘了五代閩國第三主王延鈞妻劉華墓,出土3件孔雀藍釉瓶。據考證,劉華墓出土的孔雀藍釉瓶與古代波斯的瓷器在器形和紋飾等有共通之處。“劉華墓還出土了胡俑,胡俑的高鼻樑、深眼眶和尖頂帽子,也符合西域胡人長相和裝束特徵,這說明西域胡人當時在福州活動頻繁。”有關人士介紹道。
唐元和八年《毬場山亭記》殘碑的發現與馬毬場遺址考古,反映9世紀到10世紀福州多元文化的融合。據考證,碑文說海外來的人使當地風俗大受影響,難守常態。
1998年,福州市中山路原省商業廳大院工地考古發掘,發現唐代馬毬場遺址。昨天,在原省商業廳院內的冶山上,記者找到了民國二十年元月刻的“唐裴刺史毬場故址”石刻,這印證了刺史裴次元在冶山南邊開闢馬毬場的準確性。“這反映了起源于波斯的馬毬運動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到福州,成為當時上流社會一項重要的體育運動。”有關人士介紹。
http://www.fjta.com.tw/news02.aspx?news_id=4012
2012年3月5日 星期一
2012年3月4日 星期日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