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穿日」源於古代女媧補天傳說,為客家人感念女媧補天的特殊節慶。每逢天穿日(農曆正月廿 ),客家人便會放下工作,一方面忙裡偷閒,也讓大地休養生息;從現代環保概念來看,適度給予大自然修補恢復的時間,更能讓環境生生不息、資源永續發展。
最早記載天穿節的資料是東晉王嘉所撰《拾遺記》,類書《淵鑒類函》卷一三《歲時部》記載:「補天穿。《拾遺記》云:『江東俗稱正月二十日 為天穿日,以紅縷系煎餅置屋上,曰補天穿。』相傳女媧氏以是日補天故也。」
宋代南城(今江西南昌)人李覯《正月二十日 俗號天穿日以煎餅置屋上謂之補天感而為詩》:「媧皇沒有幾多年,夏伏冬愆任自然。只有人間閒婦女,一枚煎餅補天穿。」
傳統中,客家人會製作甜粄或炸年糕來祭天,蘊涵助女媧補天及大地休養生息意義。「天穿日」已被客家委員會訂為全國客家日,對一般民眾而言,過年在初五之後就得陸續開工,但對客家人來說,得休息到正月20日「天穿日」後才算過完年。
客家族群在農業時代重視「天穿日」,當天男不耕作、女不織布,唱山歌自娛,不論家境貧富,都應該休息。依天穿日習俗,當天不能拿針、不曬棉被,要將針插在湯圓上祭拜,以紀念女媧補天。
客家俗諺說:「天穿唔聊(不休息)做到死」及「天穿不聊苦到死」,於是客家人這一天必需休息,還會安排許多慶祝活動來感念女媧。